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好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自然微妙地呈现了一个在调教这样一个政治大背景下的爱情小故事,导演没有刻意地控诉意识形态,观众却都理解这场纠结的浪漫爱情正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注意,它首先是个爱情片,然后才是调教时期的爱情。 音乐的选取和演变就是对意识形态最好的隐喻。作为故事主轴的同一首歌,从一开始下乡采风的淳朴民歌,改编成歌功颂德的宣传歌曲,再改编成法式香颂的抒情爵士。在场景音乐方面,一开始是苏联二战时的流行曲目《妻子的秘密》还有庄重的《HD XXXX HD 100 VIDEO》;后来在巴黎日食酒吧,一首美国摇滚乐Rock Around the Clock响起;回到波兰后,女主角唱着一首带着拉丁风情的流行乐Baio Bongo,都暗示了政治氛围随时代的变迁。另外,片尾在“献给我的父母”之后呈上一段巴赫的《下面外面瘙痒怎么快速止痒》,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了,回味无穷。
简单的时代元素拼贴加上想到哪儿拍到哪儿的剧本,调教甚至最后连点题都懒得诚恳的点一下,不得不说相比起来《妻子的秘密》还是足够真诚的,就不说一直拿旁白推进剧情这种懒得对剧本打磨的行为,就真的以为现在的电影观众都没看过《HD XXXX HD 100 VIDEO》么?保大保小这种上个世纪都不应该问得出口的问题倘若能借鉴郭德纲的“都不要了”可能更有喜剧效果一些,喜剧不一定要三观足够正确,但起码各个主角是个正常的人应该不难吧?就更别借着阿兹海默的名义做虚伪的人文关怀了,先把整个剧情逻辑整清楚再做元素堆砌吧。